千里之行,始于“竹”下
——双牌县竹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
竹林是我县的重要森林资源之一,是集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优良林种。竹产业是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林业四大朝阳产业之一,对改善生态环境、增加农民收入、促进经济发展作用重大。近年来,在县委、政府的关注和推动下,全县在竹资源培育、竹加工利用、竹生态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竹产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而尚未做大做强。对此,笔者深入到阳明山、何家洞、工业园等地进行了调研。
一、全县竹资源的基本情况
我县竹林资源丰富,品种繁多,除毛竹外,还有刚竹、茶杆竹、水竹、方竹、黑竹、苦竹、罗汉竹、花杆毛竹等三十多个品种。毛竹主要分布在何家洞镇、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,其它乡镇场也有一些零星分布。全县竹林27.3万亩(其中:毛竹26.8万亩、杂竹0.5万亩),占林地面积的29.4%,竹林株数4853.91万根(其中:毛竹立竹株数4615.65万根、杂竹株数237.68万根、散生毛竹株数0.58万根)。虽然全县竹林面积较宽,但是平均亩立竹仅172根。
二、全县竹产业的发展现状
1、竹产业基本情况。“十五”期间,我县为发展竹产业成立了竹业办,由人大副主任负责,办公地点设林业局,确定毛竹林基地建设目标为30万亩,以永江公路沿线、潇水河两岸、阳明山和紫金山系为重点。“十五”期间以来,我县先后实施了毛竹新造、引鞭扩园、毛竹低改和竹林道建设等项目,全盛时期的竹材产量200万根/年,竹笋加工量1.5万吨/年,有竹类加工企业、作坊近百家。初具规模的竹加工企业有双牌竹胶板厂、鼎泰、三鑫、华兴、大竹海等企业,年实现竹产业总产值过亿元,主要生产的竹产品有竹地板、竹砧板、竹凉席、竹筷、木竹工艺品等。特别利用阳明山优质的楠竹加工而成的通气卫生筷,更是盛名远播。经过几年的市场“大浪淘沙”,我县现有竹加工企业有20多家,初具规模竹加工企业仅剩1家——良艺竹业有限责任公司,主要产品有各类竹板材、竹地板、竹凉席、竹门、竹亭。目前,全县所有竹加工企业都很不景气,经营分散、无拳头产品、深加工企业少、市场竞争力弱,仅靠在县内调回较廉价的原竹进行粗加工,自谋销路,赚取较低附加值。良艺竹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都有,但销售渠道不畅,只能坐等客户上门。
2、竹木加工园情况。为优化林业产业结构,做大做强林产工业,提升竹木产品价值,2008年,县人民政府委托林业局兴建“双牌县竹木加工园”,以实现竹木加工集约化经营、规范化管理、标准化服务。该园坐落在城北新区西北部,207国道西侧,规划建设面积113亩,实际建成面积89亩,厂房建筑面积约5.8万平方米。园内土地属县泷泊林场所有,由县林业局租用,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,已办理好林地相关手续。项目于2009年8月开工建设,2010年11月1日投入营运,入园加工达企业30家。园内现有木材加工企业15家、毛材加工企业2家、木竹剩余产品加工企业3家。
三、影响竹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
从总体上看,我县竹业的产业化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,存在一产(竹种植业)水平较低、效益不高;二产(竹加工业)发展困难、后劲不足;三产(竹旅游业)发展滞后、途径不多;公共服务脆弱、能力不强等问题。
(一)一产水平较低,效益不高。全县竹林培育只侧重用材竹和笋竹两用林,对高产笋用竹培育极少,至于观赏竹、生态竹则更是近乎空白。经营模式上,只注重竹林的生产加工价值,对竹林的生态旅游价值则考虑欠少。主要原因一是竹林道普及面窄,采伐成本高。二是农民管护不力,品种单一(毛竹为主)。三是受竹企产能下滑、竹材需求量下降影响,近年来竹材价格跌幅较大,影响了竹农经营竹山的积极性。
(二)二产发展困难,后劲不足。主要原因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。全县笋竹加工企业20多家,没有规模企业。笋竹加工企业大部分规模不大、实力不强、附加值不高,缺乏先进生产工艺技术,大多为设备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生产。尤其是大部分竹企品牌意识薄弱,科技含量低,研发投入不足,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或半成品,产品单一,缺乏比较优势。另外,由于高端人才资源短缺,科技含量较高的竹碳、竹纤维、竹生物医药等尚未破题,资源综合转化率低。二是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。竹产品销售渠道建设不完善,竹企货款回笼困难。银行对竹企发放贷款的额度较低,竹企“输血”不够,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,而收购原料需用现金,企业正常生产受到影响,导致一些企业减产、半停产甚至停产、倒闭,很多企业至今尚未能恢复生产。三是企业生产成本较高。原材料供给不足、企业粗放经营、原料综合利用率不高等因素影响,导致生产成本增加。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,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、弱、病、残等,造成一些偏僻乡村的竹料无法运输出来。本地竹林资源无法及时满足现有企业生产需求,有近40%左右的竹材来自周边县市,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。
(三)三产发展滞后,途径不多。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出台和实施全县竹旅游业总体规划,激励发展机制也不健全。竹文化、竹生态旅游项目大都处在萌芽阶段,旅游开发地区基础设施不足,没有形成大的竹旅游片区。二是竹工艺品开发档次不高、品种不多、地域文化特色不够浓厚,没有叫得响的品牌,缺乏市场竞争力。三是外宣和促销力度不大。有效推介我县竹资源、竹文化、竹企及产品、产业政策等的专门网站尚未开通,竹业电商平台没有建立。
(四)公共服务脆弱,能力不强。主要原因是:政策扶持一产力度较大,对二三产扶持力度显得不够;竹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尚未建立,目前有技术研发、工艺设计能力的竹企微乎其微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;对现在的重点竹企进行跟踪服务、政策扶持不给力,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不到位;竹产业协会形同虚设,联系政府、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行业指导调节、自律作用尚未充分发挥,全县竹林流转面积总体偏低、流转分布不平衡。
四、全县竹产业的发展建议
竹林是我县的优势资源。我们要精培竹资源、提升竹产品、发展竹旅游,促进竹一、二、三产业“三驾马车”齐头并进,努力把竹产业培育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主导产业。
(一)精心育竹,增强一产资源优势。
1、创新产业模式。探索建立竹山经营权流转机制,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竹基地开发,以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,通过农户竹林、资金、劳力入股和竹林出租、联产、承包等多种形式,联户开发竹基地,形成规模经营。倡导采用“企业+基地+合作组织+农户”、“公司+农户”合作模式,形成和延伸竹产业链,逐步形成“加工企业拉动、流通企业带动、生产基地启动、合作组织协调”的产业格局,提高竹业产业化水平。
2、发展林下经济。大力发展竹药、竹菌、竹禽等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竹林林下种养业,实现竹林立体高效开发,最大限度发挥竹林经济效益。加大对恒康药业科技有限公司、桃花坳野生茶叶专业合作社、聚农林业合作社等协会组织的扶持,培育和发展一批种植大户,辐射带动一批农户积极参与。可以与恒康药业等药企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,优先支持竹林林下规模种植白芨、黄精、天麻、吴茱萸、玉竹、金线莲、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项目。
3、修建好竹林道。有效整合扶贫、移民、农业、林业等项目扶贫资金,实现政策利好叠加,在加强毛竹低产林改造和毛竹丰产林建设的同时,扎实推进竹林道建设,减少采伐运输成本。加大政策扶贫,结合省林业厅下达的竹林道修建计划,全县力争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全县建成竹林道150千米。
(二)科技兴竹,全力扶持第二产业。
1、培育壮大加工企业。始终坚持“二产带一促三”的理念,突出二产在实现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,加大对二产的政策扶持力度。同时,主动为竹企积极破解融资难、融资贵、抵质押物不足”的问题。完善和创新政银企对接机制,建立健全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。当前,要重视并及时对因资金周转困难减产、半停产的规模竹企的“止血”、“补血”。此外,在引进规模竹加工企业的同时,可在现有的竹企中,选择2-3家实行“一企一策”重点培育扶持,发展壮大成为龙头企业,并成立专门团队跟踪服务,以带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。
2、优化升级产品档次。一是立足市场需求。要根据市场多元化需求,积极发挥本地资源、技术、产业优势,宜笋则笋、宜竹则竹,发展笋制品、竹茶具、竹餐具、竹家具等系列产品。拓展竹产品应用领域,重点发展竹地板、竹板材、建筑装潢等产品,加快引进和发展竹纤维纺织品、竹碳、竹醋液、竹生物医药等项目,努力发展竹工机械、智能制造项目。二是坚持差异化经营战略。立足我县实际,在原有的竹木加工园的基础上,打造建设成高起点、高标准的竹产业专业园区。瞄准产业链核心环节和缺失项目,重点引进1-2家高新技术的精深竹加工企业,为我县竹产业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支撑。三是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。积极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加大产品研发投入,并以设计创新为突破口,促进产品提档升级。可以考虑对龙头企业实行提取科技开发费用税前列支政策,鼓励其增加技术创新投入,并限定时间进行技术改造,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。
3、规范管理竹类市场。我县竹产业市场秩序紊乱,成因是县内竹企惨淡经营,吸收消化原竹能力不强,导致大量竹类粗初资源外流,造成县内企业货源不够、县外企业运输和生产成本增高。为此,我们一方面应以经济、行政手段为主,控制或减少原竹、竹地板条等粗初产品出境,对不出境的减免税费,促使周边以双牌县竹资源为生的企业到双牌发展。另一方面,不断提高县内企业的产品加工能力,打造行业绝对优势,做到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特”,并促使外地企业为我县企业提供生产原料,吸纳周边县市乃至省外资源,形成竹产业发展的“洼地”效应。
(三)旅游强竹,协调发展第三产业。
一是高起点规划竹海景观主题公园。我县阳明山、何家洞拥有汪洋无边的竹林,绿浪起伏,一望无际,竹杆挺拔秀丽,环境幽静舒适。我们可依托现有竹林资源优势,营造竹旅游核心景区,规划建成三大片竹海景观,即:以何家洞镇为主的紫金山竹海;以阳明山管理局为主的阳明山竹海;三个是以潇水河两岸为主的潇水竹海。规划建设1-2个示范性的竹海主题公园,着力打造阳明竹海、龙洞竹乡、潇水竹廊等项目,并力争挤入全省森林康养产业项目笼子,尽快完成报批、开工建设。
二是高标准建设竹文化博物园。为更好的展示和普及我县竹历史、竹科学、竹经济,助推竹旅游业多元化发展,可与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相结合,统筹安排,同步推进,选择县城东面的飞机岭生态休闲基地,规划建设双牌·岭南竹博园。整合和捆绑项目建设资金,打造笋美食园、斑竹园、工艺园、竹碳园、竹建筑园、垂钓园等集“行、游、住、食、购、娱”于一体的竹博物园,吸纳人气,聚集商气。
三是高品味发展竹乡农家乐、度假村。绿色的竹饮食文化和竹中农家的柔美风情对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,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竹乡优美的竹林生态环境、多彩的乡土竹文化和恬淡的竹农生活,开发竹乡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,促进竹农增收,加快全县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步伐。在旅游交通线附近打造一批“竹林人家”、“竹乡驿馆”,推出吃竹筒饭、竹笋菜,喝竹汁酒,睡竹床,学做竹工艺品,参与竹乡独特民俗活动等特色项目,配套建设好太极拳馆、瑜伽馆、书法馆及棋牌室、健身房、运动场等,以较完善的配套设施修补“假日经济”短板。
四是高档次开发竹旅游商品市场。旅游商品是旅游市场的核心,是旅游业增收的重要来源。竹旅游业具有丰富的商品资源,前景广阔。我们可在“食”、“用”、“礼”三个字上下功夫:重点开发以竹笋为原料的各种食品,如竹笋罐头、竹笋休闲食品、农家干竹笋等;大力开发竹纺织品、竹凉席、竹扇、竹茶具等生活用品;深入开发竹编、竹刻、竹雕等高档竹工艺品,让这些旅游纪念品成为打响双牌竹旅游品牌的桥梁和纽带。
(四)政策促竹,提升公共服务效能。
1、实施人才培养计划。人才是第一资源。我县竹产业发展的瓶颈就在于缺乏人才、缺乏技术。既缺乏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,又缺乏优秀的技能工人。因此,我们要一方面实施职业教育培养人才。由县教育部门制订计划、组织实施,充分利用我县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定向培养竹产业应用型人才,成为发展竹产业的技术骨干。另一方面加强劳动就业培训。由人社、移民、扶贫等部门制订计划、组织实施,通过聘请专家授课、网络远程教学等方式培训技能工人。同时,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教育培训投入、重奖对竹产业有突出贡献的人才、实施竹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计划,为我县竹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。
2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。一是优化发展软环境。在财政奖补、税收优惠、金融支持、用地指标、精简审批事项、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大力扶持,增强企业发展信心,激发企业优化升级、增资扩产的内生动力。同时,争取开展竹林碳汇交易市场落户双牌,通过市场提升竹林资源生态价值。二是发挥竹产业协会作用。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联系政府、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行业指导调节和行业自律作用,促进本地竹企分工协作,强强联手抱团出击,增强行业竞争力。三是优先实施碳汇补贴政策。
3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。抓紧筹划建设全县性竹制品商贸市场,努力打造经营规模大、商务成本低、交易品种多、服务环境好的商贸平台,发挥集聚、辐射、带动效应,成为推动我县竹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。同时,引导、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内、国际两个市场,发展电商、销售网络、物流和配套服务业。建议政府部门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、竹产业会展平台,搭建政策科技、电子商务、展示展销的公共服务平台,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、订制服务、定点服务等公共服务,积极支持企业技改、产品研发、品牌建设、市场推广。
五、竹产业发展效益分析
1、经济效益
全县共有毛竹林26.8万亩,毛竹立竹株数4615.6万根,平均亩立竹170株(竹丰产林和毛竹低改后的亩立竹最低达260株以上,年产新竹40株以上),按12%的保守年采伐比例(最高比例可达20%),每亩采伐21株,年采伐量达553万根,约合12万吨(每吨竹材约44-50根)。以加工竹碳化条、竹地板条为例,经我们调查,现在毛竹的市场收购价格基本触底,约为510元/吨,经粗加工后的半成品最低产值约为800元/吨,除去生产和人工等成本,净利润约150元/吨。以此计算,全县竹产业仅用本地竹材加工的年产值最少可达9600万元,可创利税900多万元。全县林农仅卖原竹每年最少可获得收入6120万元,全县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最低可增加近500元。
2、社会效益
我县林农以出售竹笋和毛竹原材料的传统方式经营,不仅劳动强度大、价值低廉,而且浪费资源。
竹加工业和竹旅游业的建设,符合我县打造国际慢城的战略部署,有利于促进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增加林农的生产积极性;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,缓解木材供需矛盾;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业层次,延伸产业链,促进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,加速产品品牌和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推广。
竹加工业的产业化、规模化建设,可以增加林农的经济收益,迅速消除“绿色覆盖下的贫穷”,可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,特别是可以解决10000多名农村留守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。同时,还可带动交通运输业、旅游业、餐饮业、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,促进全县经济繁荣、社会稳定。(作者系双牌县林业局局长)